革命老区黄丘山套------------穆柯寨(张山子镇)???? ?穆柯寨是台儿庄区境内西南部黄丘山套连绵起伏的18座山峰中的第二高峰,海拔290米,和海拔306米的黑蛇山在山套北线分列,东西对峙成一条隘口。从台儿庄向西经涧头集过侯孟向南举目,就可以看到这道山口和雄踞山口东侧的穆柯寨主峰。 穆柯寨,又名寨山、刘寨山。清乾隆二十六年《峄县志》载:“寨山,县南六十里,形圆如釜而覆,有壁垒井臼遗址,亦昔人避兵之处也。”《台儿庄区志》:“此山主峰有三寨,北峰日大寨,中峰日二寨,南峰日三寨。其中,北峰大而平,有跑马道、蓄水池、寨墙等遗址。”这些遗迹至今依然存在,数米高的青石寨墙环山耸立,望楼箭垛依稀可辨,巨大的岩石上有许多臼窝,像是插旗杆的孔洞。跑马道为两条三四米宽、三四里长的石墙,连接北峰与南峰,既可跑马,又可陈兵,当地人称“马脖梗”。长墙下有一片开阔的坡地,像是操兵演武的场所。顺跑马道登上南峰,峰顶设置和北峰相似,都是屯兵安营的遗迹。 依据这些遗存,人们便世代相传,说穆柯寨是当年巾帼英雄穆桂英占据的山寨。而且找到了和穆桂英故事有密切关联的“降龙木”——穆柯寨山西、黑蛇山下葫芦套里的那株紫薇树。此树仅有几十厘米粗细,但高却有7米之多,树冠很小。每到春天,先有红花遍树,再有绿叶满枝。据说“降龙木”是穆柯寨的镇山之宝。金兵犯宋摆下天门大阵,阵内阴霾密布,毒气阴森,必须“降龙木”才能破解。面对外敌入侵,穆桂英毅然砍伐降龙木追随杨宗保从军报国大破天门阵。降龙木被砍伐后,树根部再生新芽,长成新树。据林业部门考证,此树年龄在500年以上,学名紫薇,又名“百日红”。此树在本地偶有种植,均成灌木,能长成如此高大者实不多见。但是,由于干细身高,树干中空,此树在1990年前后风折,如今仅有灌木留存。 ?除了降龙木,还有马刨泉、歇马厅和侯孟、穆庄、杨家埠相关遗迹与地名佐证。马刨泉在穆柯寨山西麓山腰,泉水曾四季不绝,清澈甘冽,泉型状似大马蹄。传说某年遭逢大早,山寨和山套人畜无水可饮。穆桂英着急地骑着桃花马四处找水。桃花马在山腰用蹄子刨出来这个泉眼,解救了众生。歇马厅在穆柯寨山西北方向近10公里处平山子东北麓,是一块平整的红石板。传说是穆桂英离山从军时曾在这里休憩人马。侯孟是穆柯寨北麓的村庄,传说是当年焦赞到穆柯寨请穆桂英时在这里等候孟良的地方。其实,侯孟村是侯姓与孟姓居民所立村庄之意,与“等候”无关。侯孟曾用“后孟”之名,也和孟良、焦赞无关。不过,距穆柯寨东北方向不远的穆庄村,说是穆桂英的祖居,倒是有些道理. 穆柯寨是否就是穆桂英所占山寨,正籍无载。但是作为刘寨倒是有证可考。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捻军起义风起云涌,他们攻台儿庄,陷峄县城,势如破竹。穆柯寨北麓侯孟村刘平望风响应,率众揭竿而起,占据穆柯寨,纵横于运河南北,杀富济贫,替天行道,与太平天国遥相呼应,受封为“北汉王”。他们的标志是每人都以一块布巾裹头,称为幅军。幅军的声威令清廷极度不安。咸丰十年(1860年).清王朝派忠亲王僧格林沁率八旗劲旅赶赴鲁南,坐镇指挥大军围剿。山上山下旌旗招展,杀声震天,血战3日,穆柯寨岿然不动,清军无功而返。幅军乘势追击,但是中了调虎离山之计,幅军兵败。刘平藏匿于倡阳圩,被叛兵“斩其首以献”。幅军起义失败了,但刘平的英名不朽。于是,穆柯寨就有了刘家寨的别名。至今,穆柯寨与刘家寨双名并存,至于寨山或者大寨山,大概就是此山的本名而已。 穆柯寨及其连绵山套的雄关险峰,在抗日战争初期,成为我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尽管是“一枪打得透”的弹丸之地,但是运河支队抗日健儿们以此为根据地,神出鬼没地四面出击开展游击战,并且在战斗中成长壮大,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黄丘山套因此名垂青史。 穆柯寨因其浓重的传奇色彩,在鲁南苏北地区颇负盛名。游览穆柯寨,一直是当地人踏青春游的最佳选择。站在穆柯寨主峰,置身古代兵家遗迹之中,南眺“一览众山小”,四面群山起伏连绵,似抗日烽火的余烟在飘逸;北瞰是莽原玉带绕,伊家河与大运河相依相伴迤逦,岸上绿树葳蕤,河面百舸争流。如此情景交融,令人对穆柯寨更加钟情。于是,人们利用穆柯寨的传奇内涵与绿色资源,开发了马刨泉矿泉水和穆柯寨系列纯粮酒,产品畅销不衰,深受消费者的追崇。人们更渴望着穆柯寨旅游的深度开发,使之成为鲁南苏北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让黄丘山套与穆柯寨山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内涵及其传奇色彩,借助青山绿水和钟乳岩洞得以广泛而深远的传承与弘扬。(袁袤翔(文)?? 杨成骏(图)) ? 另附:台儿庄区“炎黄故里”史地考 ????????????????????????????????????文/王密? 2009-5-8 炎黄二帝作为华夏民族的伟大领袖,几千年来为人们膜拜至诚,乃至于今无人不称“炎黄子孙”,神州大地广修庙宇碑冢。祭祀之盛,千古唯此。至若自封帝里者,遍布四海。考证之难,涉面之广,非几千言所能详明,一两子之可分辨。余作此文,亦乃一家之言,其中考略,长于史料而短于实物,牵强失证固所难免,然或有尽理足取之处,亦未可知。 ? (一)立论的依据 (一)一元起源论海岱派 关于华夏民族的起源,长期以来就有一元、二元与多元之争。一元论自古有之,今亦不乏其人。二元论盛于民国时期,主张华夏民族是外来的黄帝族游牧部落打败并奴役中原的炎帝族农业部落后逐渐融合形成的。多元论肇始自清末民初,而盛极于建国早期,乃为革命现实之需。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学术思想的解冻、考古发现的进一步印证和多元论所带来的民族认同危机等弊端的凸显等诸多原因,一度中衰的一元论又再度活跃。 一元起源论亦分多种,以源起地别之,若秦陇,若中原,若晋冀,若燕辽,若海岱,若两湖,若巴蜀,甚若有持源出雅利安、巴比伦之论者,不一而足,而以秦陇派、中原派和海岱派最为风行。秦陇派和中原派所分别主张的陕西桥山黄陵和新郑黄帝故里已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并成为海内外华人一致举行公祭的地方。 尽管海岱派在声势上略逊一筹,但在学术界一元论各派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上风。海岱派以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部落为华夏民族之本体,上溯三皇,下至启康,皆兴山东。贾湖文化正源说、北辛文化西来说、龙山文化源出山东说和夏朝兴于山东说环环相扣,构成了海岱派持论不破的锁链。而历史地理学关于“九州”、“四渎”、《山海经》地理在海岱地区的论说,古文字学关于“夷”、“人”二字同源异流的论说、美术考古学关于东夷甲骨文的论说、体质人类学关于海岱古中原类型东亚人种的论说,以及分子人类学关于东夷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为O3的论说等从地理、语言、文字、种族、血统各各方面提升和印证了海岱派的可信度。 (二)枣庄黄陵说 海岱派关于黄帝故里的说法中,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曲阜寿丘说。由于曲阜是神农、少昊乃至黄帝等帝王的建都之地,且今姬氏皆出鲁国,故被附会为黄帝故里的可能性极大,疑与孔安国注《史记》有关。对此笔者持保留意见。 除曲阜寿丘说外,还有枣庄黄陵说,即《山东通志》所云:“黄帝陵在枣庄。”笔者力主的台儿庄区黄丘黄陵即是枣庄黄陵说的具体化。古属徐州彭城,后属兖州峄县,今属枣庄市台儿庄区的黄丘山套作为黄帝故里,在明、清地方志中有明确记述,如《兖州府志?山水志》曰:“(黄丘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黄帝寿丘在其山北,其下龙泉出焉,经黄丘北流,入于新河。《路史》‘黄帝都彭城’,此地隶徐疑是。”《峄县志》云:“(黄丘)在黄丘山北,巍然一大冢,名曰‘黄丘’,黄帝陵也。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嘉靖间始毁。” 在黄丘附近,不仅发现有相当于炎黄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而且还有一些姬氏村落,不排除是当年守陵族人的后代聚集形成的。比如侯塘村,相传该村原名“姬宅子”,宋时姬姓始居于此,至洪武年间,侯姓从山西曲沃迁此落户,姬、侯二姓相处不睦,后姬姓迁走。黄丘村也形成于北宋,很可能就是《峄县志》中所云宋元时期安置的守陵户村落,后由于侯氏迁入,“二姓相处不睦,后姬姓迁走”,造成了黄陵“嘉靖间始毁”的命运。 在宋元置守陵户以前,这里很早就有姬氏村落。例如泉源村,相传姬姓始居于此。明洪武年间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因村后有山泉一眼,故名泉阳村。因泉水极旺,一年四季源源不绝,语音演变为“泉源村”。村四周曾发掘出许多汉代古匣墓,证明至少在汉代时,此地已有人居住。或许姬寨子村民本居于此,或为其支裔。 (三)黄帝初都涿鹿即彭城说 关于黄帝的种种地望叙述,虽驳杂难辨,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黄帝初都于涿鹿。涿鹿的位置,说法不一,起源较早且长盛不衰的一种论点是涿鹿即彭城。持论者主要有: ①《世本》:“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 ②《汉书?刑法志?注》:“郑氏曰:涿鹿在彭城南。”; ③《晋太康地里记》曰:“阪泉,涿鹿,盖当如《世本》说,谓在彭城为是。”; ④《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诸家皆以为在今台徐一带。虽亦有谓在燕赵者,皆为后起,限于一家。陕西桥山黄陵和河南新郑黄里的传说均始自秦汉,盖与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偏局西北有关;而彭城说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世本》。根据史料记载,黄丘黄陵至少在宋元时代是得到公认和政府重视的,不然也不至于获得“禁樵采,置守陵户”的殊遇。 至于曲阜寿丘说,乃孔子17世孙孔安国注释《史记》时臆断的,并没有确实依据,或系鲁国姬氏的附会之言亦未可知。曲阜、黄丘两地同在兖州,纵然曲阜说有孔门荫泽且得宋真宗钦定,而《兖州府志》却依然断言:“传黄帝寿丘在其(黄丘山)山北”,足见作者的态度观点。传为《世本》作者的左丘明为鲁史官,名不在司马迁之下,但无论在《左传》,还是在《世本》中,都没关于曲阜寿丘的只言片语,反而舍近求远,说“涿鹿在彭城”。当时彭城离鲁国不远,当地关于黄帝的传闻被左丘明获悉的可能性很大。 又一说《世本》的作者为赵史官,如果河北涿鹿说在当时就有的话,这位赵国史官绝对不该不知道,更不会说涿鹿远在千里之外的楚国彭城。 ? (二)山水考 ①彭河 “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彭城安在?必滨彭河无疑。是欲知彭城,必详彭河。查枣徐之地,邳州之西北有彭河,当古彭河下游河段,明修韩庄支渠(泇运河的前身,今称韩庄运河),截流水源,是以致此。 韩庄支渠开通后,今枣庄之西北的薛城大沙河及其中上游蟠龙河也被称为彭河,至今河口还有一地名叫做“彭口闸”。此彭河或本为古彭河的源头,及韩庄支渠开通后,古彭河中下游为其所夺,致使上游水流直接注入南阳新河,后人遂以之为彭河。 对于古彭河,成书于韩庄支渠开凿前的《兖州府志?山水志》云:“(彭河)一名中心沟,在县东南五十里巨梁桥下,源出白茅山之玉华泉。”复云:“(白茅山)在县西十五里,后有玉华泉,由建陵城东南流入新河。” 建陵城在今薛城区沙沟镇南常村北,据此再结合“(黄丘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黄帝寿丘在其山北,其下龙泉出焉,经黄丘北流,入于新河”可推知,玉华泉即今周营沙河,龙泉即今龙河,新河当今韩庄运河新闸子到巨梁桥段,(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载有“新河涯”,清乾隆二十二年,奉旨新开伊家河以泄湖水,当地百姓遂别称伊家河为新河。案成书于明朝的《兖州府志》即载有“新河”,当与清朝始开凿的伊家河无关)彭河当今韩庄运河巨梁桥至邳州段。今万年闸东南运河南岸有个郝楼村,明洪武年间立村,名彭河村,可证当时台儿庄运河叫做彭河。 ②柤水 彭河在宋元以前可能一度叫柤水或祖水。《水经?沭水注》云:“京相璠曰:宋地,彭城偪阳县西北有柤水沟,去偪阳八十里,东南流经傅阳县故城东北,《地理志》曰:故偪阳国也。”《北齐书?第四十一卷》的三朝本、百衲本、北本、汲本、殿本等“柤口”之“柤”作“祖”。疑彭河为炎黄故里,故被后人称为祖水,及宋元修缮黄陵,乃复彭水旧称。如今陕西黄陵桥山脚下有一条河流名叫沮河,传说这条河原名叫“祖河”,或与柤水同理。《水经?沭水注》复云:“柤水出于楚之柤地。”柤地既属楚,必当在偪阳之南。疑炎黄时代以炎黄故里所在的龙河为柤水(彭水)的源头,后人自称“炎黄子孙”,故以炎黄故里为“祖地”,后讹为“柤地”。柤水在偪阳城旁,故在汉代一度又叫郭河。郭河石桥东首有一村,即今桥上村。 ②常羊山、历山(厉山、列山、烈山、连山)、姜水(羊水) 常羊山即今龙河中游西侧的羊蹄山,是炎帝的出生地,本叫历山(厉山、列山、烈山、连山),炎帝因之号为列山氏,或作烈火氏、连山氏。炎帝一世帝石年以鬼即羊为图腾,故姓姜氏,号傀魁氏,称帝魁、帝轨,其出生地别称为常羊山,所处之水称为姜水(羊水),即今龙河;所居之邑称为羊城,后讹为阳城。 ③阪泉、蜀山 帝石年称帝后,仍都于陈(今峄城天柱山一带),更名为空桑。其姜水故地的部众号为九黎,由其裔孙蚩尤管理。蚩尤称姜水为阪泉,因号为阪泉氏;称历山为蜀山,因号蜀山氏。古“蜀”、“浊”、“独”、“涿”、“淖”相通,《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青丘。”“九淖”即“九浊”,是“九蜀”之本意。九蜀,蜀之九丘,十八黄丘炎帝居其九,即“九黎”。“黎”、“历”一音之转。王献唐先生认为涿鹿就是独鹿,也就是在独山之鹿(麓)。现在在黄丘东有一山叫独山子,黄丘南有一地叫尤窝子(原称尤宅子),均是蚩尤余部的安置地。黄帝次子昌意通过联姻的方式成为蜀山氏酋长,并以黄帝嫡系自居,世守黄陵。 ④龙泉、姬水、黄丘山 龙泉即今龙河,源于黄丘山套之龙门山(黄龙山),下游流经侯塘村偪阳古城,在巨梁桥注入新河。龙泉当即黄帝生长之姬水,(“姬”字从女从月,盖黄帝族崇拜月亮,古有常仪浴月的传说,常仪或即黄帝之子昌意)黄帝以龙为图腾,故号有熊氏,(“熊”字为“能”下加三点,也省作“能”,即“龙”)后人因称此河为龙泉。 龙门山古称黄丘山,为上古的南岳,南岳之官世为黄帝家族职守,黄帝即为前也曾为南岳之官。《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寿麻之国。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又《竹书纪年》:“帝休厘姓,继黄帝以治,是为帝鸿氏,生子二人,曰白民,曰嘻。嘻生季格,季格娶任己氏,生帝魁;白民销姓,降居于夷,是为白民之祖。”知黄帝之孙嘻为南岳之官,其父帝休,其孙帝魁都曾即位,足见休-嘻一族地位之重,非南岳莫属。 ⑤荆山河、荆山、黄龙山、引龙河 荆山河即今京杭大运河徐州铜山段,又名不老河,源出徐州城东北十公里处荆山口。《清史稿?志三十三》云:“微山湖,东北出为荆山河,即引河,一曰徐州河,承湖水至卞塘入邳州,与运河合。” 《史记·封禅书》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此荆山当即荆山河的源头。首山当即铜山县黄龙山,古称黄炉山。《兖州府志·山水志》云:“(黄炉山)在(峄)县西南七十里,其上多铜。《路史》:‘颛顼修黄帝之政,采葛峄之铜铸鼎,以藏天下神主’,是也。”铜山县大概因此为名。至于葛峄山,一说在峄县东南十五里之天柱山(又叫匡山),地近皇母山女娲陵(在今峄城南金陵寺),或即传说中的昆仑山、不周山亦未可知。女娲所生承匡之山,伏羲所居陈,炎帝所都空桑,大约皆在此地。 黄龙山为引龙河之源,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而乘龙升天,故因以为名。引龙河亦然。 ? (三)方国考 ①彭国 彭国为有蟜氏故里、炎帝故里。有蟜氏是炎帝的母族,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安登,生帝石年。安登所居,在彭水上游的彭城,又叫安邑,在今羊蹄山一带。彭水、彭城、安邑都源出安登的名字。(“登”、“彭”两字同根同源) 有蟜氏以骄虫即蜜蜂为图腾。当帝石年都陈时,其一支同去,是为陈锋氏,尧(都于平阳即今平山子)母庆都即陈锋氏之女。留在彭城的族人被称为九黎,由蚩尤管理。蚩尤败亡后,其一支被安排到龙河源,称为蜀山氏,由黄帝次子昌意管理,世守黄陵。还有一支迁到涂山(今土山),并入屠比氏,称为邹屠氏(“邹”为“蚩尤”的速读),帝挚的母亲就是邹屠氏之女。 当蚩尤僭号炎帝后,改彭城为涿鹿以为都。黄帝伐之,三战阪泉,又战涿鹿,五十二战而天下济,复以涿鹿为都,后改阳城,传三世。 颛顼为昌意之孙,入朝佐政,号高阳氏。登帝位后,改阳城为帝丘,即《路史》所谓:“颛顼修黄帝之政,采葛峄之铜铸鼎,以藏天下神主”。 颛顼之后号称祝融八姓,皆当国家之重。其中陆终长子钱铿被尧封为大彭氏,国于阳城。陆终少子季连之裔大禹建夏朝,都阳城。启仍都阳城,更名为安邑,而以彭伯寿为佐。启卒,彭伯寿为之行三年之丧后,即帝位不到一年而卒(疑与太康夺权有关)。太康立,倚重于陆终次子参胡之后斟鄩、斟灌,并迁都斟鄩(今潍坊西南),至此确立了世袭王权,彭泗地区从而也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这场政治变革引发了以鉏侯后羿为首的彭泗守旧派的不满,不久就先后爆发了长达四十余年,被史家称为“有穷代夏”和“少康中兴”的夷夏王权之争。最终,少康之子杼率夏人徙居中原,从而形成了“东夷西夏”的分布格局。杼也因此赢得了“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礼记·祭法》)的赞誉。 商王外壬元年(前1400年)邳国联合姺国叛商。河亶甲三年(前1383年)彭伯攻克邳国,遂称雄一方,为商朝隐患。商王武丁从傅説之计,于武丁四十三年(前1282年)诛彭,阳城地入傅国,傅国遂改称为傅阳国。 ②俎国 俎国为少典氏故里、黄帝故里。少典氏是炎帝的父族,娶有蟜氏之女附宝,生勖其,继为少典氏酋长,传十一世,至于黄帝。少典所居,在寿丘,又叫青丘,即今黄丘一带。。《伏羲残庙碑》称:“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以奉伏羲之祀”,王子襄著《泗志钩沉》认为发生在颛顼时期。 帝喾为表彰黄帝射官夷羿族人的功绩,遂赐之铜弓素,封于鉏,鉏当即柤。太康时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史称“有穷代夏”。 商时有诸侯国曰“俎”,今出土有俎子鼎,系商末之器。西周康王时期出土的《俎侯夨簋》,其中有“赐在俎王人十又七姓”予随周公平定东国有功的虞侯夨,别为俎侯,“入土南乡”的记载。可见商朝时俎国属于商王族,周公灭之,康王复以之别封虞侯夨。此虞侯当即春秋时期的吴国,“虞”、“吴”相通。西周时有齐俎姬簋,可见俎国姬姓,当属吴国一脉。 俎不知何时亡国,从后来晋悼公率诸侯会吴王寿梦于柤而伐偪阳一事来看,当属吴国。今人王晖《西周春秋吴都迁徙考》一文认为俎国就是西周时代的吴国,直到春秋初年,吴国才灭邗而都之,此说亦通。 ③傅国 傅国即后世的偪阳国,在今侯塘村一带。这里做早称为薄,是帝喾的国都,又作蕃、亳。传黄帝或帝尧的裔孙大由封在傅邑,可能也在此地。 《路史》云:“(舜)牧羊潢阳,厂火于常羊,什器于寿丘,就时负夏,未尝暂息,顿丘买贵,於是贩于顿丘,傅虚卖贱,於是债于傅虚。傅虚即傅国。又常羊为炎帝故里今常羊山,寿丘为黄帝故里今黄丘,足见作为颛顼后裔的舜大约也生活在龙河流域。舜都蒲阪,当即阪泉下游的傅虚。舜的子孙也封在这里,是为傅国。 商武丁四十三年(前1282年)灭彭,其国都阳城被划入傅国,傅国从此便有了“傅阳国”的称谓。一说傅阳国为陆终第四子求言的封地,求言又叫会人,盖封地在郐,傅阳说为后起。 周初,泗上诸国联合叛周,傅阳可能也其列。周公东征胜利后,乃迁封郐国(在今新密)妘姓族人于此。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四月,晋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鲁襄公、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吴王寿梦凡十三国联军伐楚,以偪阳国当其通道且亲楚,将其攻占,偪阳古国就此灭亡。公元前288年楚灭宋,改偪阳故地为傅阳县。此后秦汉魏晋均以傅阳县治。 ④楚国 楚国为季连之后,熊氏,守黄陵,可能居于荆山河畔,故又称荆国。《令簋》云:“九月既死,霸丁丑,作册夨令从王伐楚伯,在炎。”楚国应该就是随武庚起兵的熊盈之族中的“熊”,甲骨文称之为“荆”,金文称之为“楚”,为虞侯夨所伐。战于炎,即距楚国东面不远的今郯城一带。查诸史料,泗上诸国,包括奄、徐、邾、滕、偪阳、俎、楚等皆起兵叛周,几乎涵盖了泗东除薛国以外的全部方国。 (古城台儿庄网专题部编辑)? 上一篇:古城台儿庄百年老店-------中和堂(图)[ 06-20 ]下一篇:元代建筑------------台儿庄清真南寺(图)[ 07-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