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人宗族观念强,喜欢多子多福,儿孙满堂,认为“生一个孩太少,两个单薄,三个、四个差不多,最好生个一大窝”。俗话说,“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让枣庄人感到满足和温暖的生活。生儿育女成了家庭中的一喜,妇女怀孕为“得喜”,或称为“有喜了”、“有了”、“有身子了”、“怀身子了”等等。将妊娠反映说成是“害喜病”。境内城乡居民举行完婚礼后,便盼着“早生儿子早得计”、“儿女双全”。对新娶的媳妇,总盼望着“当年媳妇当年孩”,要是当年生了个大胖小子,周围的人都夸这个媳妇“甜欢人”或“甜乎人”。俗谚有“万金难买头生(胎)子”之说。
妇女怀孕后,特别想吃某种东西或食物,称为“嫌饭”,并以此预测生男或生女。认为“喜吃酸的生儿子”、“喜吃辣的生闺女”,故有“酸儿辣女”之说。也有观察孕妇过门槛时先迈哪条腿预测生男女的习惯,若先迈左脚生男,先迈右脚生女,俗谓“男左女右”。
催生。选择预产前某日上午,孕妇的母亲,携带一定数量的鸡蛋、红糖、大米,登门探视,谓之“送催生米”,也称“催生”。当天,即用带来的米熬成粘粥,孕妇一顿喝完,以祝愿分娩顺利。也有在预产期前到娘家,让娘家擀面条吃的,叫吃过路面,孩子可以生得快。
添喜。婴儿降生,俗称“添喜”。实际上就是分娩,俗称为“坐月子”、“拾孩子”等。添喜有大、小之分,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则称小喜。农村生孩子非常简单,一般不去医院,孩子该出生了,在家中铺麦穰于暗间,让孕妇卧在草上。请收生婆接生,亲属中年龄大些,有经验的妇女助产;分娩时禁风,门窗紧闭。待婴儿呱呱坠地,俗叫“落草”。旧时根本没有什么消毒设备,孩子生下来,用剪刀剪掉脐带,简单的包裹一下,放到床上。有的妇女生产的当天就下床干活。所以那时孩子夭折的也多,有的妇女一生生十多个孩子,存活下来的也不过三四个。
生孩子只能在自己家里生,决不能在别人的家里生孩子,有“借死不借生”的习俗,有道是:“宁让死人抬出门,不让血气来扑门”。即使是自己亲生闺女也不能在娘家生孩子,怕是“扑”了娘家,一辈子受穷、人丁不兴旺。万一在娘家生孩子,要给娘家翻盖门楼子,婆家还要出人给娘家耙场,才能破解,逢凶化吉。外人出于不得已借生,要象征性地收取房钱。
报喜。头胎婴儿出生三天,遣族家晚辈男孩或孩子的父亲,去产妇娘家送平安信,俗称“报喜”。挎箢子、带红鸡蛋、挂面,用红布罩掩。生男孩,放书本于上;生女孩,放红花一朵。
送粥米。俗称“送米糖”、“送祝米”。姥娘、妗子、姨姑等备车前往。常携带米、面、鸡蛋、红糖、面粉、衣料、首饰、玩具等为礼品,前往新生儿家祝贺。
送粥米时,要先进正房,将礼品送给婆婆过目。稍事寒喧,将送给小儿的见面礼交给婆母,随后去产房探望母子或母女。
中午,设宴款待送粥米的男女来客,邀亲友同席相陪,谓之“喝喜面”。下午,送走客人,主人沿街分送红糖水,俗谓“散喜糖茶”。并分散红鸡蛋,散得越多越好。乡村多散给左邻右舍,或一条街或几条街,小的村庄要散遍全村。城镇除散给左邻右舍之外,有的还到所在单位散给同事。所要散的红鸡蛋,在染色上男女有区别,一般是:生男孩染大红,生女孩染粉红。
孩子出生多少天送粥米,并不全一样,枣庄北部的滕州、山亭区,不分生男孩或女孩,均于孩子出生后十二天送粥米;南部的峄城、台儿庄、市中区,生男孩十三天送粥米,生女孩九天送粥米。
坐月子。产妇分娩后,三天不下床,一月内不出屋,俗称“坐月子”。其间,产妇多拥被坐卧于床榻。禁见风,怕晾汗,方巾勒头。为滋补、催乳,多食鲜鱼、猪蹄、母鸡。满月之日,喝老母鸡汤发汗,免落下腰、腿痛的毛病。由于农活忙,有许多妇女根本就不坐月子,孩子生下来后,不但在吃食上没有什么改善,甚至连个鸡蛋都吃不上,而且当月就下地干活了,因此落下了月子病。
哺乳。新生儿出生三日才开始喂奶。喂奶前,民间常以大黄灌小孩。刚开始吃奶,要先喂孩子吃别的妇女的奶水,男孩先喂已生过女孩的妇女的奶水,女孩先喂已生过男孩的妇女的奶水。刚开始给孩子喂饭时,先以羊肉汤喂婴儿,俗谓“膻肠子”。以后小孩尝食百味,肠胃就没有什么不适应了。
搬满月。也称叫满月。小孩满月,其外祖母家备车辆来接回住一段时间,谓之“接满月”、“亮臊窝”,也有称“挪挪骚窝”的。产妇坐车携小孩,必执一桃枝,桃枝需从桃树向阳的一面折下来的,枝上缀染红的红壳花生、铜钱、红枣,作“避邪”之用。临行,小孩额上点红点。一般都是小孩的舅舅来接,到了姥娘家,妗子早早地在门前等候,将小孩接过来抱到屋内,俗语有“舅叫(接来)妗子接(接过),活到一百多”。归来,姥娘抹粉于小孩鼻梁,俗谓“去时红大侠,回来白面瓜”。并为小孩缝制一件替换小褂,谓之“褪毛衫”。据说穿了“褪毛衫”,孩子长大后,身上就不会长太多的汗毛了。还有的置办项圈、手镯、长命锁之类的。
贺百日。孩子满百日,姥娘再次登门探望,必缝一条裤子作贺礼。进门寒暄后,向里坐于门砧石上,给小孩穿裤子,使其蹬出藏在裤腿内的馍馍蛋子,唤狗食之,意为外甥是姥娘家的狗。此俗部分乡村至今依然流行。城镇居民多拍百日照留念,乡村也仿此俗而行。
挂红子。桃花盛开之季给幼儿种牛痘,择日进香于庙,祈祷痘疹奶奶保佑。从庙中得红、绿布条各一,挂于门户。外人见“红子”皆回避。
铰头。新生儿第一次理发,俗称为“铰头”。铰头之前要烧香,并请邻家两个年轻的姑娘,手持剪刀在孩子头上象征性地剪三下,铰头后,姥娘家要送给“铰头鸡”一对,或送给“铰头羊”一只。所送的鸡或羊,尽可能长期喂养,轻意不杀掉食用或卖给他人。
抓生。孩子出生满一周岁,要举行周岁庆贺仪式,称为“过生日”,俗又称“周岁”。还要试试孩子的聪明程度,俗谓“抓生”。在“抓生”之前,家长将书本、算盘、秤、馒头、衣饰、小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放进盛粮食用的“升”里,也有放在桌面上的,任周岁婴儿抓取。家长们以孩子第一次抓取的物品,来预卜孩子将来干什么,有没有出息。(沈庆敏)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