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大战的简述
在世界军事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等等,在我国也有这样一个地方,在战争之前它是一个鲜为人知的鲁南小镇,但是在战后它却响彻九州、名震寰宇。它是谁呢?它便是台儿庄,而战争也就是台儿庄大战。
日本侵略军在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进一步攻占武汉,迫使中国国民政府投降,以实现其迅速灭亡我国的计划。在情势急迫、战局危殆的形势下,李宗仁将军指挥第五战区的中国军队准备在台儿庄截击敌人。
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咽喉,是徐州的门户,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日军夺取山东要地后,增加兵力,追击正面中国军队。日军第10师团由北自南展开进攻,第5师团由东北方向从临沂向峄县(今峄城)进攻配合作战。1938年3月16日,日军第十师团组编矶谷师团作为先头部队,向台儿庄以北滕县发动进攻,揭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
中国军队在滕县与敌进行拼死战斗后,18日,滕县、临城陷落。20日,东北方向韩庄、峄县失守。矶谷师团在它部日军尚未到达的情况下先行逼进台儿庄。
中国第5战区在李宗仁将军指挥下,为确保台儿庄阵地,以保卫徐州,调整战略部署,准备聚歼孤军突入之日军矶谷师团。3月24日,蒋介石亲到徐州视察,并组成中央临时参谋团协助李宗仁指挥。
3月24日,矶谷师团在空中火力支援下向台儿庄发动猛攻,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与之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27日,日军不断增加兵力,配以坦克、重炮实施轰击,矶谷师团主力一部突入北门,第31师与敌展开拉锯战,守军伤亡甚重,日军突入台儿庄。28日,中国守军对突入之敌展开围攻,敌方损失甚重。
为切断峄县之敌增援台儿庄,中国军队一部于30日对峄县佯攻,一部协助解决台儿庄附近之敌,极力破坏峄县至台儿庄之间的铁路、公路,切断峄县与台儿庄的联系,竭力阻敌南下。同时,中国军队一部向另一方向南洛、三里庄前进,截断日军联络,阻敌增援。另一部由峄县南下围攻日军。29日,日军急令攻击临沂的板垣师团驰援台儿庄。29日,李宗仁令第2集团军死守台儿庄阵地,并严令汤恩伯部南下,协助第2集团军迎战台儿庄之敌。30日,日军矶谷师团长亲率后续力量增援台儿庄,全力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在日军的优势火力下,中国军队不怕牺牲,浴血奋战。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日军遭中国军队阻击,经数日激战,予敌重创,使其救援计划落空。
4月3日,中国军队冲入台儿庄,与敌展开街垒战。日军拚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中国军队屡次展开反击,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矶谷师团。战至7日凌晨,除一小部日军突围至峄县附近固守待援外,余敌全部被歼。至此,台儿庄大战我军获得了全胜。随之大战胜利的消息和台儿庄的名字从硝烟弥漫的台儿庄前线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二、典型战役
1、池淮阻击战
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以后,华中日军在1938年将进攻的重点从杭州、皖南、苏北等地转向淮河流域。根据敌情变化,第五战区决定组织池淮阻击战(又称津浦南段防御战),在安徽滁县、明光等处逐次抵抗,最后将日军阻于淮河南岸。
1938 年1月15日,日军突然向明光发起进攻,池淮阻击战从此开始。战斗开始以后,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我三十一军利用有利地形英勇抵抗,一度将日军阻住,双方形成对峙。日军随调来援军及坦克、野炮,我军主动西撤,1月17日敌军占领明光。第三十一军退守后,与铁路西侧的日军相对峙。1月下旬,日军增援部队陆续抵达,乃实行渡河攻击。从1月底到2月初,中日两军在池河两岸展开激烈交战,最终由于三十一军寡不敌众和装备上的劣势而于31日被迫放弃池河镇,退守池河西岸,至此池河阻击战结束。池河一战,我军迟滞日军达一个星期之久,歼敌2000余人,这是日军在淮河流域遭到的第一次挫折。
日军在占领池河镇以后,由池河镇沿公路分两支进犯,沿途攻城略地,逐渐将战线推进至淮河南岸地区。中国军队在蚌埠失守以后,全部撤至淮河北岸,并将淮河铁桥炸毁,以阻止日军渡河,至此,淮河阻击战进入了第二阶段——淮河阻击战。
1938年2月2日,李宗仁急调于学忠部第五十一军南下增援。2月4日,该部到达指定地点,并完成了布防。由于兵力不足、处境不利,我军虽作战勇猛,但也屡屡撤退。后在张自忠部第五十九军和桂军第三十一军的联合攻击下,日军正面和侧面两面受敌,处境不利,敌人或被歼或逃至淮河南岸,至此,淮河战局乃告稳定,中日两军遂在淮河一线隔河相峙。
池淮阻击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意义却十分重要。首先在于它是一次完全成功的阻击战。其次在于它挫败了华北日军北上的企图,从而造成了华北日军孤军南下之势,为中国军队集中力量分割围歼津浦北段孤军冒进之敌,夺取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李宗仁将军曾说:“南北两路都是敌军的精锐,……以虎狼扑羊之势,向徐州夹攻。孰知竟一阻于明光,再挫于明光,再挫于临沂,三阻于滕县,最后至台儿庄决战,竟一败涂地,宁非怪事?”[①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下册,第735页。],在这里,李宗仁将明光、临沂、滕县三者相提并论,可知池淮阻击战的重要地位。
2、滕州保卫战 1938年1月4日、5日,日军沿津浦铁路占领兖州、邹县。同期,第二十二集团军第四十五军进抵滕县地域布防。3月初,第四十一军抵滕增援。3月14日,日军开始向滕县进犯。日军第十师团和第一0六师团一部,动用大炮70多门,战车四五十辆,飞机四五十架,装甲火车两列,军队约三四万人,在师团长矶谷廉介的指挥下,沿津浦铁路线向南进攻,由此开始了滕州保卫战。根据作战区域和时间,滕县保卫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滕县外围保卫战,第二阶段是死守滕县城。
滕县外围保卫战 在第一阶段中,我第四十五军以滕县为据点,在界河东西的香城、九山、王福庄、金山一线占领阵地,构筑工事,阻击日军进犯,并于1938年1月14日,夜袭两下店日军,将其收复。并时派小部队到兖州、邹县、曲阜之间开展游击战争。
3月9日,日军发起总攻,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多次组织冲锋,均被我军打退。3月10日,我军孙震总司令调整部署,加强守备,将二线部队一二二师师部及其三六四旅旅部调进滕县城,并命一二二师王铭章师长为第四十一军前方总指挥。3月12日拂晓,日军以主力攻香城,激战3小时后我军被迫转移到普阳山防御。日军随后进攻,都被我军击退。不多时,日军改变战术,以一部分兵力佯攻,其主力向我右后方迂回,向滕县方向前进。没过多久,我军同普阳山的电话线被敌切断,联络中止。日军到龙山脚下,击溃我军的预备队,我守军向滕县撤退。与此同时,界河一线的左翼石墙、深井等阵地,也受到从济宁来的日军攻击。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我军放弃石墙,集中兵力防守深井;普阳山的守军转移黄山据守,并派三七二旅七四三团驰援深井。
3月15日下午,敌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至滕县东北的冯河、龙阳店一带,从而切断了滕县外围第一线阵地同滕县县城之间的联系。一二四师和一二七师十步也被迫退至滕县县城。这样滕县外围阵地已经失去了屏障滕县县城的作用,滕县县城直接处于日军火力之下。
死守滕县城
3月14日拂晓,日军全线总攻,战斗异常激烈,我军防守顽强击败日军多次冲锋,双方伤亡惨重。驻在临城的总司令孙震乘火车到滕县视察,并指示王铭章师长及各级部队长,要抱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决心,与日军血战到底!
3月15日下午,日军先头部队已达滕县的龙阳店、冯河一带,距城仅有十余里,又由于一二四师和一二七师十步也被迫退至滕县县城,滕县县城直接处于日军火力之下。当时滕县城内兵力空虚,只有约计千余人,没有一支战斗部队。王铭章在得知援军无法到达的情况下,便决定要七二七团回防,并任命团长张宣武为城防司令。在战争中,敌人对县城发起数次攻击,日军终不能下,而其伤亡则不断增加。矶谷廉介调集更多的人员和火力将滕县的东、南、北门包围起来。17日天刚亮,日军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我军同其展开殊死搏斗,双方均死伤惨重,但日军战至中午12时,日军的进攻仍不能得手,被迫中止作战,整顿部队,准备新的进攻。下午2时,战火再起,日军集中攻击南城墙和南关,我军死亡惨重,战局形势日趋危急。敌军于下午三时占领南城墙。同时又炮击东关,寨墙多处倒塌,工事全部被毁,我守军失去凭借,死伤愈益增加,加之手榴弹用尽,守军战斗力大为减弱。日军趁机突入东关。黄昏时分,东门陷入敌手。夜9时,北城墙守军二三百人从北城门突围出城。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小股部队月三四百人仍坚持战斗,直至18日上午。战至中午,滕县终于失守。
滕县保卫战在战略上起到了钳制日军的作用,为我军主力在台儿庄布防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这场血战,受到李宗仁将军的高度赞扬:“没有滕县的死守,就没有台儿庄的大捷”,“滕县战役,是台儿庄大捷前最光辉的序幕战。”[ 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下册,第728页。]
3、临沂会战
在滕县失陷的同时,右翼的中国军队却传来临沂大捷的喜讯。
1938年号称“铁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由青岛沿胶济铁路西侵,至潍县转南,进迫临沂,妄图夺取临沂后,与津浦线上矶谷师团在台儿庄会师,尔后从左翼迂回徐州。情况危急,李宗仁急调驻守海州的第40军庞炳勋部驰往临沂,固守县城,阻击敌人。庞部到达临沂后,利用沂河这一天然屏障,集中火力与敌血战数日,渐感不支。这时李宗仁电令张自忠部前往增援。
第59军接到命令后,军长张自忠亲自率部出征,一昼夜强行军180公里,主动出击,以攻为守,以解临沂之围。14日凌晨,张自忠指挥全军暗渡沂水,向日军第5师团右侧背发起攻击,在亭子头、大太平、申家太平、徐家太平、沙岭子等处突破敌防线。敌始料不及,损失惨重,一夜之间,歼敌逾千。日本第5师团被迫放弃正面攻城,转对59军作战,双方展开混战,59军与日军短兵相接,在沂河两岸反复冲杀,战线犬牙交错,形成逐村、逐屋争夺的拉锯战。双方冲杀不下数十次,几度形成白刃战,59军两师连、排长几乎全部易人,营长也伤亡近半。战至16日,战区认为59军伤亡过重,建议撤退。但张自忠坚持再打一天一夜。他说:“我军伤亡很大,敌人伤亡也大。敌我双方都在苦撑,战争的胜利,决定于谁能坚持最后5分钟。既然同敌人干上了,我们就要用精神和血肉拼命干一场,不打败敌人誓不罢休!”[ 林治波、赵国章:《大捷——台儿庄战役实录》,第96页。]16日夜10时,59军向敌发起空前猛烈的攻击,拼杀至17日凌晨4时,59军胜利攻克日军全部主阵地。同日,庞炳勋抓住有利战机,率部猛袭日军侧背,有力地配合了59军的正面攻击。18日,张、庞两军从东南西三面夹击日军,经过三昼夜血战,日军”铁军”第5师团终被击溃,残敌大部窜逃。在此战役中,张、庞两军共歼敌4000余人。临沂战役成为抗战史上有名的“临沂大捷”。
21日下午,59军余部奉令冒雨向费县集结,欲进攻敌矶谷第10师团左侧背。22日,庞部迅速扫除汤头附近之敌后,以一部向莒县方向追击,主力则集结于汤头附近,并对沂水、蒙阴方面实行警戒。不料被打得一筹莫展的板垣征四郎,突闻张自忠部他调,忙纠集残部,调派援军,向临沂发起猖狂反攻。庞炳勋以疲惫之师孤军应战,只有招架之力,被迫退到城东桃园、黄山一带防守,并频发求援急电。蒋介石获悉临沂战局紧急,即于23日致电张自忠,命59军速返临沂。当晚10时,59军以强行军回返临沂。全军官兵浴血奋战,誓死坚守阵地,给日寇以极大杀伤。29日,中国援军20军团骑兵团和57军333旅先后到达临沂,使得临沂守军的实力大增。30日,张自忠下令全线出击,日军抵挡不住,师团长坂垣征四郎再次落荒逃命,第二次临沂战役胜利结束。
两次临沂战役,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第五师的西进、南下,为台儿庄方面集中兵力合围日军第十师创造了条件。李宗仁指出,临沂战役“最大收获,是将板垣、矶谷两师团拟在台儿庄会师计划彻底粉碎。造成台儿庄血战时,矶谷孤军深入、为我围歼的契机。” [ 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第721页。]
4、决战台儿庄
在占领滕县后,矶谷师团未待在蚌埠的增援军北上支援,即直扑台儿庄,企图一举攻下徐州,打通津浦路。三月二十三日,日军与守卫台儿庄的孙连仲将军的我军第二集团军在康庄发生遭遇战,台儿庄正面战场战事正式爆发。
三月二十四日,日军开始猛烈炮轰我军防卫工事,战斗激烈。其间,我第二集团军阵地每日落炮弹无数。炮轰之后,日军又以坦克车为前导,向我军阵地猛攻。台儿庄外围阵地工事被悉数摧毁,日军步兵随后越过战壕,步步向前推进。我军因武器太差,仅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炮火、坦克车猛烈搏斗,当坦克车突入战壕时,不少士兵腰缠炸药包,与日军坦克同归于尽。日军猛攻三昼夜,才得以冲入台儿庄城内,与我军发生激烈巷战,第二集团军至此已伤亡过半,渐有不支之势,孙连仲总司令死守待援。自二十七日起,双方军队在台儿庄寨内作拉锯战,情况异常惨烈。
在此危急时刻,装备有德军配备的汤恩伯军团终于接令南下,夹击日军,然此时台儿庄的守军已伤亡殆尽。至四月三日,全庄三分之二已为日军占据,日军电台宣称已将台儿庄全部占领。
四月四日,日军用燃烧弹攻击台儿庄,试图将台儿庄夷为平地,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此时处境已极其危险,连预备队都已经用完。孙连仲对请求准予撤退的师长池峰城说:“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池峰城奉命后,乃命令城内各守备队利用地形和断墙残壁,筑起第三道防卫工事,勉强与日军周旋,我军士兵逐屋抵抗,任凭日军如何拚死冲锋,也坚守不退。战至黄昏,日军停止进攻。
四日深夜,孙连仲打电话给李宗仁,请求撤退到运河南岸。李宗仁深思后说:“敌我在台儿庄已血战一周,胜负之数决定于最后五分钟。援军明日中午可到,我本人也将于明晨来台儿庄督战。你务必守至明天拂晓,并要组织夜袭。坚持就是胜利,待明天援军到后,我们就可对敌人内外夹攻!这是我的命令,如违背命令,当军法从事!” [ 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下册,第731页。]
当夜孙连仲部队在军事指挥部督促下,组成数百人的敢死队,分组向敌逆袭,冲进敌阵。仇敌在前,孙部各自为战,手持大刀,向日军砍杀,奋勇异常。日军血战经旬,已精疲力竭,不料战至最后5分钟,我军还能乘夜出击。日军仓惶应战,乱作一团,血战数日为日军所占领之台儿庄市街,竟在一夜巷战中,被我一举夺回四分之三,日军死伤无数,退守台儿庄北门,与我军通宵激战。
当日半夜,李宗仁长官部接到汤恩伯军团的来电,知汤恩伯军团已向台儿庄以北迫近,天明可到。后半夜,李宗仁率随员若干人前往台儿庄前线,亲自指挥各参战部队对矶谷军团的歼灭战。黎明之后,台儿庄北面炮声渐密,汤恩伯军团已在日军背后出现,矶谷师团撤退不及,陷入我军重围。尔后我军内外夹击,在汤军团强大炮火支援下,台儿庄内我军以敢死队冲入日军阵地,与日军拚命厮杀。四月六日,矶谷师团已全面崩溃,台儿庄一线我军全线出击,杀生震天。最后,矶谷师团长率残部万余人突围进入峄县城,开始闭门死守,战斗信心尽失,对我军已无丝毫威胁。台儿庄之战,至此我军大获全胜。
三、战斗中的将军与英雄
在此次战斗中,广大爱国官兵激于民族的义愤和强烈的爱国心,与日军顽强拼搏,涌现出李宗仁、王铭章、庞炳勋、张自忠、汤恩伯、孙连仲、田镇南、冯安邦、黄樵松、张金照、池城峰、仵德厚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他们的事迹英勇悲壮、可歌可泣。下面我们简要概述一下战争中部分将军与英雄的事迹。
1、李宗仁
1891年出生,字德邻,广西桂林人。1937年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并于1938年,李宗仁将军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重创日本侵略军,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胜利后的4月8日,李宗仁在台儿庄火车站站牌下留影,成为台儿庄大捷的永恒纪念,记载史册。李宗仁为此赢得了抗日英雄、抗日功臣、抗日名将三顶桂冠。1949年1月任代理总统,同年12月以治病为名飞往美国。1965年7月20日从美国回到北京,在机场发表声明,决定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作出贡献。 1969年1月因患肺炎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2、王铭章
1893年出生,四川新都人。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请缨抗日。9月6日,在驻地召开抗日誓师大会。9月12日,率部徒步出川,奔赴抗日杀敌前线。1938年2月,四十一军开赴滕县。3月14日,日军以大炮、坦克、飞机向我滕县阵地展开全线进攻,他抽调在滕县担任城防的部队支援第一线的正面阵地,对滕县进行布防。第一二二师在王将军的领导下,顽强抵抗、寸土不让,官兵上下誓与阵地共存亡。在激战中,王将军负伤多处,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誓不做日寇之俘虏,毅然自戕于战场。他的爱国精神和英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全体官兵拼死战斗,奋力拼杀。滕县保卫战坚持了三昼夜,阻滞了南犯徐州的大量日军,使鲁南各部队赢得了部署时间,为台儿庄大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3、张自忠与庞炳勋
张自忠与庞炳勋原同为冯玉祥西北军的健将,在临沂战役中又捐弃前嫌为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故将两者合写。
张自忠,1891年出生,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县人。在冯玉祥的领导下,张自忠崭露头角,逐渐成为西北军的后起之秀。1938年奉李宗仁之命率地五十九军增援临沂庞氏军团。在这次战役中他捐弃与庞炳勋的前嫌,率领全军星夜向临沂增援,出敌不意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而庞张两人经因此弃私仇而成莫逆,为抗战过程中一段佳话。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省宜城亲率部队对日军作战时中弹殉国,终年50岁。
庞炳勋,1879年出生,字更陈,直隶(今河北)新河人。1938年受李宗仁之命率其军团从海州驻往临沂。李宗仁评其为“久历戎行,经验丰富。……庞氏有其特长,能与士兵甘共苦,廉洁爱民,为时人所称道。”在临沂大捷战役中,一反保存实力的惯例,在战争中浴血奋战,努力践行在战前给李宗仁的“我这次决不保存实力,一定同敌人拼到底!”的承诺。在战争中庞军团长率领其五团子弟据城死守。敌军穷数日夜的反复冲杀,伤亡枕藉,竟不能越雷池半步。可谓战绩“一时中外哄传,彩声四起。”为临沂大捷的取得作出了极大贡献。其1949年去台湾。1963年去世。
4、孙连仲
1893年出生,字仿鲁,河北献县人。孙连仲是抗日名将,曾率领第26路军参加太原会战,在娘子关一线英勇杀敌,部队减员近五分之四。1938年,又率领疲惫之师参加台儿庄战役。其部因最善于防守,台儿庄战役期间,孙连仲率30军田镇南部和42军冯安邦部正面防守台儿庄。1938年3月24日,孙连仲到达台儿庄附近指挥所,命令31师池峰城部进驻台儿庄城内防守,命27师黄樵松部和30师张金照部防守左右两翼。孙连仲以疲惫之师和简陋的武器装备,与日军展开激战,终获全胜。孙连仲为台儿庄战役的主要指挥官,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后,孙连仲辞职到上海,后去台湾。1990年在台北去世。
5、汤恩伯
生于1900年,乳名寄法,亦名其法,克勤,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浙江金华武义汤村人。1938年1月,第20军团调南阳整训。2月即调归德,成为鲁南会战的中坚。3月第20军团急开临城,参与鲁南会战,并指挥第52军。汤氏在此役中显露其战略素养,第20军团到临城之后猛攻枣庄峄县,日军以一个旅团进援台儿庄,汤恩伯一个反手拍将日军第10师团圈入包围圈,再沿台枣公路猛烈冲杀,贯穿日军阵线4公里,第2集团军则在台儿庄正面坚拒,使日军在两面夹攻前大溃。台儿庄会战是抗战初期的重大胜利,汤军团功不可没。1948年后,汤恩伯去台湾。1954年病故于日本。
6、仵德厚
生于1910年,陕西三原县人。1938年台儿庄战役时任三十师88旅176团第三营营长、敢死队队长。在台儿庄战役中,仵德厚带领均由中校军官组成的敢死队,和三营官兵一起杀入台儿庄城内,与日军展开了一天一夜的血战,日军龟缩到城西北等待增援。次日,在李宗仁将军的命令下,仵德厚手舞大刀,腰束手榴弹,率领敢死队向日军发起最后的冲锋,奋战到只剩三人。后参加武汉保卫战等诸多抗日战争,仵德厚率部与日军血战数十次,战功卓著。2007年,因病在泾阳县龙泉乡雒仵村的家中辞世。
四、大战的意义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2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对中外记者说:“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部,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
台儿庄大战,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是日军自新式陆军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惨败,开了正面战场胜利之先河。在此次战斗中众多为国牺牲的将士,以自己的鲜血洗刷了旧日的民族耻辱,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民族精神,对形成强大的、一致抗日的高潮和生气蓬勃的新气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功地扭转了国民党军屡战屡败的不利态势,遏止了失败主义思潮的蔓延,使中国人民从中看到了抗战的光明前途。
台儿庄大战,使国民政府及统帅部坚定了持久抗战的信心和决心。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发表声明,宣称当前战局的重点不在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防御成功与否,今后的战争将在山岳地带进行等,并于同日下令在武汉的政府各机关、中央党部、各大学及由沪迁来的工厂等向重庆、昆明转移,最后完成以西南为大后方的战略部署,贯彻执行”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方针,表示“始终保持我军之战斗力,而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使我军达到持久抗战之目的。”
台儿庄大战的胜利,也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和军队的威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赢得了苏联和英美等国和政府的敬佩,为争取外援创造了条件。当大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国联时,法国外长庞莱在国联行政院发表演说,呼吁各国援助中国抗战,他说:“中国是值得各国的帮助,接受外国帮助而毫无愧色。”[ 转引自《陈诚部长阐述徐州会战清算与我空军征日意义》,《新华日报》,1938年5越25日第2版。]
五、历史的回响
台儿庄大战的战场硝烟早已消散,战场的枪炮声也早已成为了历史的绝响。为了纪念这段辉煌的历史,也为了让悲惨的历史不再重演,枣庄市政府和人民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修建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纪念馆、王铭章烈士纪念碑亭等,还保存了关于大战的清真寺等历史遗迹。下面我们简要览阅一下部分相关纪念碑亭以及历史遗迹。
1、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该馆1992年10月12日奠基,投资2000万元兴建。它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风景如画的古运河畔的台儿庄城西南郊,与大战时的火车站隔河相望。占地3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馆前三十八级台阶意味着一九三八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二十四根立柱支撑着白色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于立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整个纪念馆融展览馆、书画馆、影视馆、全景画馆为一体,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2、李宗仁史料纪念馆
李宗仁史料馆全称为“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邸旧址纪念馆”。它坐落在运河北岸、月河西岸的原火车站遗址上,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隔河相望,为造型独特的哥特式建筑。三面环水,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李宗仁史料馆共分5个展厅和1个影视厅,以李宗仁先生一生“青春戎马,晚节黄花”和他指挥的台儿庄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以大量翔实、珍贵的历史资料、百余件极其宝贵的李宗仁先生的遗物、原始影视录像,全面展示了李宗仁先生曲折的爱国人生,特别是挥师抗战御倭和回归祖国前后的爱国壮举。
3、台儿庄清真古寺
现存的台儿庄清真寺是保存最完好的大战遗址,它既是一处台儿庄大战遗址旅游景点,又是一处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台儿庄大战爆发时,该寺是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拉锯战在此打了七天七夜,是战斗最惨烈的地点之一。经过战火洗礼的清真寺,残垣断壁,疮痍满目,尸体枕籍,血迹斑斑。寺内四株古柏,仅存两株,其中一株现已枯死;另一株虽枝繁叶茂,但树干弹孔遍布,弹头弹片依稀可见,印证着日军侵华的历史罪证。特别是西小讲堂弹痕密集,其0.81平方厘米的弹孔砖墙于1988年10月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移走陈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向世人展示。
4、王铭章烈士纪念碑亭
抗日民族英雄王铭章牺牲之地纪念碑亭,位于滕州市荆河之畔,龙泉塔之东,落成于1989年4月。纪念亭是木质结构,民族建筑样式,高阁飞檐,琉璃黄瓦,金碧辉煌,十分壮观。
5、台儿庄战史陈列馆
台儿庄战史陈列馆位于城区中心,占地100亩,由英雄广场、战史陈列厅、国防教育园和壮国园组成。陈列馆大门为牌坊式仿古大门,宽19.8米,高12米。英雄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高31.8米的纪念碑,整体造型巍峨雄伟,白色花岗岩砌面,毛泽东主席手书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字刻在纪念碑正面,背面刻有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撰写的碑文,碑座四周是汉白玉浮雕,其中包含鲁南军攻克峄县和台儿庄人民支前的场景。战史陈列厅设有抗日战争展厅,用珍贵的史料和逼真的雕塑,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展示了台儿庄大战。
除此之外,质朴的枣庄人民为了深切惦怀抗日英雄和怀念辉煌历史,枣庄市台儿庄忠仁酒业有限公司还开发了“忠仁”系列的浓香型酒,花色品种多达50多个,其中38°忠仁酒被定为“枣庄市市酒”。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参考文献:
1.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下册,广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0年
2.《台儿庄战役资料选编》编辑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合编:《中华民国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9年
3.林治波、赵国章:《大捷——台儿庄战役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5.枣庄市台儿庄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台儿庄文史资料》第一辑,1990年12月
6.刘国铭主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春秋出版社,1989年
7.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1分册